进出水温差(Δt,即冷却塔进水温度与出水温度的差值)是影响冷却塔补水量的核心因素之一,其通过直接改变蒸发损失量来决定补水量的大小。具体影响机制如下:
冷却塔的核心功能是通过水的蒸发散热,而蒸发过程会导致水量损失(即 “蒸发损失”),这部分损失必须通过补水弥补。
-
蒸发损失的计算公式(简化版):\(E = K \times Q \times \Delta t\) 其中:
-
E 为蒸发损失量(单位:m³/h 或 kg/h);
-
K 为比例常数(与水的比热容、汽化潜热相关,约 0.0016~0.0018);
-
Q 为循环水流量(单位:m³/h);
-
\(\Delta t\) 为进出水温差(单位:℃)。
从公式可见,在循环水流量固定时,蒸发损失与温差成正比—— 温差越大,蒸发损失越多,所需补水量越大。
假设某冷却塔循环水流量 \(Q = 1000 \, \text{m³/h}\),比例常数 \(K = 0.0016\),则不同温差下的蒸发损失(即补水量的核心组成)如下:
进出水温差(Δt) |
蒸发损失量(E) |
说明 |
5℃ |
\(0.0016 \times 1000 \times 5 = 8 \, \text{m³/h}\) |
低负荷或低温环境下,温差小,蒸发损失少,补水量低 |
10℃ |
\(0.0016 \times 1000 \times 10 = 16 \, \text{m³/h}\) |
温差翻倍,蒸发损失直接翻倍,补水量同步增加 |
15℃ |
\(0.0016 \times 1000 \times 15 = 24 \, \text{m³/h}\) |
高负荷或高温环境下,温差进一步扩大,补水量显著上升 |
-
季节差异:
-
夏季:环境温度高,设备散热需求大,冷却塔进水温度高,为达到散热目标,需通过更大温差(如 Δt=8~12℃)散热,蒸发损失大,补水量显著增加;
-
冬季:环境温度低,进水温度低,温差缩小(如 Δt=3~5℃),蒸发损失减少,补水量降低。
-
负荷变化:
-
设备满负荷运行(如工厂白天生产):发热量大,进水温度高,温差大,补水量大;
-
低负荷运行(如夜间停机或减产):发热量小,进水温度低,温差小,补水量减少。
冷却塔补水量 = 蒸发损失 + 风吹损失 + 排污损失。其中:
-
风吹损失和排污损失受温差影响较小(主要与设备类型、水质管理相关);
-
但温差过大会间接导致循环水流量增加(为强化散热),此时风吹损失(按流量百分比计算)的绝对值也会略有上升,进一步加大补水量。
进出水温差与冷却塔补水量呈正比例关系:温差每增加 1℃,在循环水流量固定时,蒸发损失(补水量的主要部分)会按比例增加。实际运行中,温差是反映冷却塔散热需求的关键指标,也是调整补水量的重要依据 —— 需通过监测温差变化,动态匹配补水量,避免补水不足(影响散热)或过量(浪费水资源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