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闭式冷却塔?

新闻动态

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闭式冷却塔?
2025-09-11 10:22:12
闭式冷却塔的核心原理是通过 **“封闭的内循环(被冷却介质)” 与 “开放的外循环(冷却介质)” 之间的间接热交换 **,实现被冷却介质的降温,同时避免被冷却介质与空气直接接触(防止污染、蒸发损失)。其工作流程可拆解为 “内循环散热”“外循环冷却”“热量排出” 三个关键环节,具体原理如下:

一、核心结构:支撑热交换的 3 大关键部件

在理解原理前,需先明确闭式冷却塔的核心组件,它们是热交换的 “载体”:

 

  • 内循环系统:由密闭盘管(核心换热部件)、循环泵、管道组成,内部流动的是需降温的 “被冷却介质”(如工业冷水、乙二醇溶液、润滑油等),全程封闭不与外界接触。
  • 外循环系统:由喷淋装置(喷洒冷却水)、填料层(分散冷却水)、风机(驱动空气流动)、集水箱(回收冷却水)组成,外部流动的是 “冷却介质”(通常为普通自来水或软化水),用于冷却盘管外表面。
  • 通风系统:由风机、风筒组成,负责将外循环中吸收热量的 “湿热空气” 排出塔外,加速热交换。

二、工作原理:3 个环节实现间接热交换

闭式冷却塔的降温过程,本质是 “被冷却介质的热量→通过盘管传递给外循环→再通过空气带走热量” 的间接传递过程,具体分为三步:

环节 1:内循环 —— 被冷却介质的 “热量输出”

需降温的被冷却介质(如 35℃的工业水)在循环泵的驱动下,进入闭式冷却塔的密闭盘管内,并沿着盘管内部流动。
此时,介质携带的热量会通过盘管壁(金属材质,热传导性好)传递到盘管外表面,介质自身温度逐渐降低(如从 35℃降至 30℃),最终流回生产设备或空调系统,完成 “冷却→回流” 的内循环。

 

关键特点:内循环全程封闭,被冷却介质不会与空气、灰尘、杂质接触,因此不会被污染,也几乎没有蒸发损失(仅微量因管道泄漏损失),适合对介质纯度要求高的场景(如电子、医药行业)。

环节 2:外循环 —— 冷却介质的 “热量吸收”

外循环的核心是用 “冷却水 + 空气” 共同冷却盘管外表面,加速热量传递,分为两步:

 

  1. 喷淋降温:集水箱中的冷却水(外循环介质)在喷淋泵的作用下,通过喷淋装置均匀喷洒到盘管外表面,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。
    这层水膜会快速吸收盘管外表面的热量(来自内循环介质),自身温度升高(如从 25℃升至 32℃),同时部分水会因吸收热量而蒸发(蒸发过程会带走大量潜热,是外循环降温的主要方式之一)。
  2. 填料辅助散热:未蒸发的冷却水会顺着盘管流到下方的填料层(通常为 PVC 波纹板),填料会将水流分散成更小的水滴或水膜,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,进一步吸收热量。

环节 3:通风 —— 热量的 “最终排出”

风机启动后,会在冷却塔内部形成负压,驱动外界的常温空气(如 28℃)从塔体两侧或底部进入,与盘管外的 “水膜”、填料层的 “水滴” 逆向或垂直接触:

 

  • 空气与水接触时,一方面会带走水膜 / 水滴的显热(温度差导致的热量传递),另一方面会加速水分蒸发(带走潜热);
  • 吸收热量后的空气会变成湿热空气(如温度升至 34℃、湿度增大),最终通过风机从塔体顶部排出室外。

 

同时,未蒸发的冷却水会汇集到集水箱,再次被喷淋泵输送至喷淋装置,形成 “外循环” 的重复利用(仅需定期补充蒸发和排污损失的少量水)。

三、核心优势原理:为何比开式冷却塔更 “封闭”?

对比开式冷却塔(被冷却介质直接与空气接触),闭式冷却塔的 “封闭性” 正是源于内循环的独立设计

 

  • 开式冷却塔中,被冷却介质直接喷洒在填料上与空气接触,易被灰尘污染、因蒸发导致浓度升高(需频繁补水和排污);
  • 闭式冷却塔中,被冷却介质仅在密闭盘管内流动,不与空气、外循环水接触,从原理上避免了污染、蒸发损失和结垢风险(仅外循环水需处理)。

总结:工作原理简化模型

被冷却介质(内循环)→ 流经密闭盘管→ 热量通过盘管壁传递给外循环→ 外循环水喷淋吸热 + 蒸发→ 风机带入冷空气带走热量→ 湿热空气排出→ 被冷却介质降温后回流。

 

这一过程实现了 “高效散热” 与 “介质保护” 的双重目标,也是闭式冷却塔在对介质纯度、节水要求高的场景(如数据中心、精密制造)中广泛应用的核心原因。

  [返回首页] [打印] [返回上页]   下一篇

品牌专区

  •  

联系我们

  • 联系人:

    徐贝加
  • 电话:

    18010526584
  • 传真:

    028-87985940
  • 邮箱:

    724160820@qq.com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扫码加微信咨询
扫描加微信